五四团课·思政金课堂⑦
种“芯”燎原
新质“兴”农
种芯兴农
同学们,今天我们思政课的课堂从这片玉米地开始。大家看,这片金灿灿的田野里,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中国农业的过去与未来。1972年,一位名叫李登海的农校毕业生,在山东莱州这片盐碱地上埋下了一颗改变中国农业命运的种子。他创立的登海种业,用半个世纪的奋斗让中国玉米亩产从200公斤跃升到1400公斤,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今天,我们就从这颗种子的故事里,探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码。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七星湖畔已关注
分享视频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7:59
07:59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五四团课·思政金课堂⑦丨王涵:种“芯”燎原·新质“兴”农
观看更多
转载
,
五四团课·思政金课堂⑦丨王涵:种“芯”燎原·新质“兴”农
七星湖畔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提质振新:
种业技术突破驱动乡村焕“新”
01
盐碱地里的育种觉醒
李登海出生于1949年,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美国农民华莱士培育出了亩产量1250公斤的玉米,是中国当时玉米最高亩产量的10倍,两国玉米产量的强烈反差,让李登海决意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没有实验室,他们在地头搭草棚;缺少经费,卖掉家中唯一的自行车换实验材料。通过120多块试验田的反复摸索,李登海团队在1979年培育出“掖单2号”,首次突破夏玉米亩产776.9公斤大关。这背后,是连续47年春节坚守海南南繁基地的执着——“我陪玉米过的年比陪母亲还多”,李登海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种业人的赤子之心。
02
紧凑型玉米的高产密码
通过系统研究,团队发现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具有五大突破:叶片上冲增加光合效率21%,种植密度提升30%,抗倒伏能力增强40%,籽粒灌浆期延长7天,亩均增产200公斤以上。这项发现不仅奠定中国玉米高产方向,更推动全国玉米种植结构的历史性变革。

在山东莱州,李登海自力更生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的民营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登海种业构建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正催生新型农业生态——种业产业园吸引23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年孵化推广新品种12个,带动周边10万亩农田实现订单化生产,农户亩均增收超300元。
03
育种技术激活乡村焕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中国种业的基因密码。

正是这些“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的双轮驱动,让紧凑型玉米亩均密度突破6000株大关,登海605等新品种在盐碱地上创造出亩产1400公斤的奇迹,用一粒粒“中国芯”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内涵。
因地制宜:
农业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日“新”
政策领航定方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现代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突破传统农业的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径,构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体系。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践行这一战略中率先探索出“科技赋能+特色路径”的齐鲁样板。通过整合“南繁硅谷”生物育种平台、青岛智能农机研发中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基地等创新载体,构建起覆盖“基因编辑-数字农服-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技术矩阵。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142亿斤的突破性成就,正是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生产关系的生动写照。

科技融合赋新能
在总书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下,登海种业正以颠覆性创新改写产业规则。

原始创新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种质资源,有8个自交系被评为“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其中478自交系及其衍生系育成审定的品种有230多个。不断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总结出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3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25项。
扎根沃土:
人才队伍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人才生态的破局之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登海种业以“人才链驱动创新链”为抓手,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7所高校共建21个产教融合平台,形成“科研院所+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团队中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选育玉米品种超100个,8个自交系被列为“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玉米品种推广面积超15亿亩,增产粮食超1500亿元。

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转化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代际传承的双向奔赴
2025年,76岁的李登海作为中国民营种业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他谈到,“国家政策如春风化雨,年轻一代如果能有更多人投入到田野,中国种业的未来必是更加生机勃勃!”

他坚持“南繁北育”50余年,在海南试验田开设“田间课堂”,手把手教授286名学员选种授粉技术,其中30余人成长为省级农技推广骨干,吸引青年人才扎根乡村,推动传统农民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在这片沃土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使命,每一位农人都是书写农业强国史诗的主角。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新时代的农业长征,需要更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种子选手’”,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