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
何以乘风破浪?
五四团课·思政金课堂
文化出海,何以乘风破浪?
《原神》云堇京剧唱段混剪视频中的音乐片段,目前在海外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从TikTok话题200亿次播放,到网络文学日均1亿字的全球翻译量,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正在创造现象级传播。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仅是“李子柒们”为何能风靡世界,更要回答:文化出海,何以乘风破浪。中国青年如何能在数字时代推动中华文化远航呢?让我们从三个维度展开——何以风靡、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文化出海何以风靡

走进第一篇章,何以风靡。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年来有哪些“出海又出彩”的文化作品。
在起点国际平台上,百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点击量超千万;《赘婿》《大国重工》等16部中国网文还被大英图书馆收录。截至2023年底,《三体》三部曲累计输出版权35个语种,外文版销量更是超过350万册。除此之外,国产游戏也收获了一群“洋粉丝”。

在过去,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或许是从热气腾腾的饺子、行云流水的太极,笔走龙蛇的书法开始。而如今,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新势力”,正以破竹之势抢占全球市场,被形象地称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我国“文化出海”的成绩单更是越擦越亮。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创新高,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
文化出海何以可能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文化出海的核心驱动力。

李子柒通过展现古法造纸、蜀绣等非遗技艺,将“天人合一”的东方生活美学凝练为田园诗意的视听语言,其YouTube频道吸引海外粉丝超千万。国内首部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用敦煌壁画一样惊艳的美术风格,把《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翻新”成酷炫的现代游戏,预告片刚发布就冲上全球游戏热搜榜;而《原神》中的“璃月”地区,将张家界奇峰化为游戏场景,用编钟与古筝共同演绎战斗音乐,让全球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触摸中国山水意境与礼乐文明。

2024年,咱们烟台的张裕在多项世界级葡萄酒大赛中累计斩获132枚大奖。

烟台绒绣、莱州草编、海阳绿茶、莱阳梨膏、钟表制作技艺等烟台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登上了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为法国观众带来了对中国非遗艺术认知的全新视角。
2.数字技术的创新性赋能,是文化出海的关键引擎。

以《黑神话:悟空》为例,游戏里那些逼真的景点和角色动作,背后都是满满的高科技。比如,游戏中的名胜古迹场景,离不开高精度的实景激光扫描、而游戏角色的战斗系统,则依赖大量的“动作捕捉”技术。可以说,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这款游戏的硬核质感。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品质和传播效率。

就拿网络文学来讲,面对曾经受制于作品海量而翻译人才不足的困境,在AI的助力下,网文的日均翻译量可以从10余章甚至到上千章,直接实现“一键出海”“全球追更”。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鸣,是文化出海的精神纽带。

文化传播本质是不同文化在求同存异基础上的交流互通与共享。《三体》中人类整体面对生存危机、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打动国内外观众;《流浪地球》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外票房超1亿美元,获《纽约时报》高度评价。这些作品成功表明,中国文艺创作以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为内核,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流浪地球》导演“拍关于人类的电影”的“世界性”视角,是中国文化出海的底气与未来。
文化出海何以可为
1.立文化自信之本

@碰碰彭碰彭(法国街头古筝演奏者)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学生箜篌乐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用千年古乐演绎《我和我的祖国》。更有一些汉服爱好者以“唐制汉服+现代时装”登上伦敦时装周,评论区海外网友直言“这才是东方美学的正确打开方式”。新时代的青年创作者正在跳出“迎合西方审美”的窠臼,开始用中国视角重构全球叙事。文化自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的底气。
文化出海既有传统文化“软实力”,又有科技赋能“硬实力”,以质取胜。
2.探科技赋能之道

当数字浪潮遇见千年非遗,烟职青年正在书写文化出海的新篇章。我们用多媒体技术记录了古法漆扇和汉服歌舞的东方之美。咱们经贸系的学子还解码了莱州草编技艺,搭建了海外传播平台。不仅促进了经贸往来,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正如600年前的郑和一样。同学们,点滴星辰,汇聚成海。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实际上都是在为推动文化出海助力。
文化出海,何以乘风破浪?
文化出海不是遥不可及的“国家任务”,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青春选择”。现在请大家打开手机在我的文化出海瞬间话题下,发布一条能够推动咱们烟台文化发展的创意。 大家的创意都很好,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出海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以自信为舟、科技为桨、共情为帆,驶向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